2013年5月28日

得失心太重的孩子怎麼教 / BabyLife 雜誌

Children can't bear to lose
為恭紀念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臨床心理師 范雯鈴

現代社會競爭程度高、生活壓力大,您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也養成只看結果,不問過程的習慣嗎?對於成功的患得患失,可能會降低孩子的挫折忍受度,造成人際關係差等不良後果。

父母以參與而不插手的方式,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,鼓勵孩子接受錯誤、從中學習,一起陪伴孩子展開小小的冒險旅程,享受、體會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吧!

當我們第一眼看到巧巧時,就知道她是個得人疼的孩子,反應伶俐、嘴又甜,很快的和大家熟稔起來、玩起遊戲;我們想不透,巧巧有什麼問題令媽媽擔心到要帶著她來兒童心智科。

巧巧的媽媽說,巧巧在各方面確實都不會讓人操心,但她注意到才快滿四歲的巧巧,卻有相當明顯的得失心,在和同儕手足的遊戲中,總是非要贏不可,若是不幸輸了,巧巧不是鬧脾氣罵人,就是哭個不停;媽媽很擔心如此下去,不但巧巧的人緣會不好,將來更有可能成為一個無法忍受挫折、凡事輸不起的孩子。 孩子得失心太重,無法忍受挫折失敗,經常讓父母感到困擾。

小朋友稍有挫敗就生氣,與同儕嘔氣吵架,或是乾脆放棄,要大人幫忙他完成所有的工作。原本是開心的活動變成亂成一團的場面,令大人常要花許多的心思安撫小孩的情緒,還要花時間收拾善後等。

「本來只是要讓小朋友有獎品會玩得比較起勁,誰想到會演變成大家為了獎品吵成一團,遊戲變得一點也不好玩。」一位舉辦社區活動的機構社工曾這麼感嘆的說。

培養小孩子享受過程

我們都希望孩子在快樂的童年時期,參與任何活動及競賽,都能投入當中互助合作的過程,從中獲得重要的經驗與學習,並且擁有愉快開心的回憶。

不過要如何教我們的小朋友不要那麼看重得失呢?許多爸爸媽媽都很用心的要讓孩子學會不在乎輸贏,有位媽媽跟我說:「我一再的跟小朋友說沒贏沒關係,大家又沒有要求他一定要得獎,可是他還是一輸就哭了。」

其實,仔細思考一下,還不到四歲的小小孩,對於抽象的「得失心」概念並不清楚,他們只是覺得「很不開心、不舒服」,一句「輸了沒關係」並不能夠讓他們不再難過,也無法讓他們體會輸贏不重要。最好是能從生活及體驗當中培養孩子享受過程的習慣。

全程陪伴參與孩子的奮鬥

除了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,在他們探索冒險的同時,大人若能陪在身邊,令孩子從頭到尾都感覺到被關注,自然會認為整個過程是有趣、不孤單的,也會感受認真做一件事是很重要的,是被大人們重視的。 相反的,如果我們只在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時關注他,為他拍拍手、摸摸他的頭說好棒;孩子自然會覺得他做任何事都一定要有個成果出來才行,因為只有這樣,他才會得到大人們的鼓勵。

別急著幫孩子完成,讓孩子學習面對挫折

我家有個剛滿兩歲的小姪子,他從笨手笨腳不會放積木,學會把積木正確的放入框框內,當中經歷無數次的挫敗,好幾回都看到小姪子氣到把積木亂丟、砸人,或是委屈到放聲大哭,著實讓全家人傷腦筋好一陣子。

剛開始我們手忙腳亂的幫他把積木放好,以安撫他的情緒。但漸漸的我們發現,小姪子愈來愈不能忍受出錯。所以,我們改為只是陪在他旁邊,讓他好好哭完、氣完,再用些趣味的方式,又拐又騙的讓他拿起積木再試一次。每次他重新拿起積木,就給他大大的鼓勵;對他而言,沒成功不再是討厭的事,因為再試一次的過程都是有趣的,身旁不但有人陪著,還會為他再嘗試而開心的笑。失敗不再可怕,小姪子自然的也就不再變身為發飆的小惡魔了。

善用繪本或故事進入孩子的心

故事是最容易進入孩子心中的媒介,籍由具有暗喻寓意的故事書或是充滿趣味的繪本,來教導還在具體運思期的四歲孩子,會比較容易讓他們理解所謂「不計較得失」等抽象的概念。

(詳文請見2008年6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